評中國共產黨成立壹百年的中國之變
評中國共產黨成立壹百年的中國之變
一、前 言
今(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中共)從一個57人的組織到如今擁有近億黨員,是世界最大政黨。從中國的發展來看,中共用了28年革命就成功建立政權,之後只用了70餘年時間,就將農業中國發展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全球「現代化」的變遷來看,社會主義中國領導14億人口進入了國家全面脫貧的小康社會,前膽未來,中國共產黨已經規劃了社會主義中國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徑圖;面對上述這些無人可以否定的事實,不論是任何立場的國家都感到驚訝!從台灣來看,中共是台灣不論在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任何時間、空間維度中,都是全天候、全方向、全因素的完全地存在和絕對影響;總之,無論如何,中共建黨100年放在當今,它與美國霸權的相對弱化,對中國、對國際都是世界級大事。台灣更是無可迴避。因此,在中共建黨100年的日子,對其過往的成功和挫敗,對其未來的走勢與走向,能否做出相對「理性認識」和「客觀評價」,是清晰理解自己未來必要的準備。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
革命時代的中共依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救亡圖存的信念,屢敗屢起,依賴毛澤東對局勢的準確判斷和策略的靈活運用,挫敗了領導抗日戰爭勝利和收復台灣統一全中國的中國國民黨,1949年建立了中國的新政權,回顧中共治理中國的歷程,基本上就是按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思路。建政伊始,中共首先實施三年的經濟調整時期,穩住政權後,1952年開始實施史達林式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不錯的成績,然而在毛看來,中國發展模式上是照搬蘇聯,在發展速度也很難實現他所期待的「超英趕美」,與列強「並駕齊驅」,於是毛推動了經濟發展的人海戰術:「大躍進」、「人民公社」等一系列非規律性發展方式,結果與中國人的預期落差更大,又逢三年大旱造成大飢荒;中共不得不調整國民經濟政策,然而,毛澤東的共產主義探索熱情並未停止,「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場帶有毛個人性格的政治浪漫主義的試驗,事後看,中共「過左」的「計劃經濟」確實讓中國收穫了相對的「國家安全」,但並未讓中國人脫離貧窮;現在看1949年毛說中國人「站起來」,其實只能是形容當時中國人的志氣,中國人的勇氣,中國不再擔心外國入侵,其實當時的物質建設、制度建設與其他列強對比,都遠遠支撐不起「站起來」的中國人真正的自信,在這一時期,毛澤東的發展策略選擇,是先發展工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發展策略,以苦一兩代人的代價終於建立了初步的工業體系。
到1970年代末,中共將工作重心從政治轉向經濟,經過數年的摸索後,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計劃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必須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開啓了對「計劃經濟」的重大調整,在「計劃經濟」下提出「商品經濟」,並從農業、工業而商業等各個領域作出新嚐試,其中經歷了1988年「雙軌制」的物價波動,1989年的動亂,但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繼續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退縮,1992年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想,打破了原本人們心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籬藩,大陸的經濟能量得到巨大解放,到2005年底中共制訂「十一五」經濟發展策略時,從「計劃」改為「規劃」,為市場調節功能賦予政治正確的定位;形成更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當然,這個新生制度也存在補充和完善的地方,因此胡錦濤時期提出「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更提出「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發展戰略,要「實現國家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後,歷經鄧小平在原來的經濟基礎上,調整發展策略,又抓住國際外部機遇,再歷經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幾代中共領導人不懈的努力,帶領智慧和勤奮的中國人民埋首奮鬥,使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初步完成「富起來」的目標,2020年更進一步領導中國人民消滅貧困,進入小康社會。
中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為國家現代化的奮鬥歷程,毫無疑問,當前正如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式上所說:「現在這個時刻比任何時期都還要更接近、更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過「行百里者半九十」,「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以中共最終要領導中國「強起來」,就不能不正視「強起來」的困難,目前來看,其困難有二:一是中共必須更自信。中共能面對錯誤,找出消除導致錯誤的原因,才能更自信,習近平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這是一種顯性的自我反省,避免再犯錯誤的自覺。二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統治菁英,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始於和平演變,伺機改變社會主義的方向,從此一角度看,當前的危機數百倍於往昔,因為中國崛起全面挑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又挑戰西方社會菁英自命的「普世價值」。
中國崛起真正的威脅是中國制度支撐的中國道路。中國「強起來」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有效運作,從而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則西方一家獨大的局面將被徹底推倒,換言之,中國道路成為國際的公共財,西方從此無力宰制世界。這才是中國「強起來」而西方不能接受的原因。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
從國家的角度說,中共領導了中國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迎頭趕上,並駕齊驅」的夢想,這樣的現代化快速地成就了國家,使人民得益,人民的得益又有兩大部分,物質方面看比較容易瞭解。當今中國中產階級約4億人,到本世紀中葉中產階層總數可望提高到9.6億人,屆時佔全國總人口約70%。
2020年中共中央宣佈完成全面脫貧,也可證明當前中國人已沒有吃、穿、住房、教育等基本生存問題。從非物質方面看,適應當前國家現代化的發展,中國人普遍也出現了現代性、自信心、組織力等三種變化。
第一現代性的變化:現代性可粗略定義為「是一種精神狀態」,泛指當代的社會集體精神狀態或特徵。按已故台灣大學教授楊國樞的說法,就是「人」的現代化問題,亦即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如何改變自己去適應新的社會。亨廷頓認為「現代性是現代化的完成,只有完成了現代化,才能獲得現代性。他論證說,現代性意味著穩定,現代化則容易帶來動亂。」以西方的研究結果看,西方人的現代性表現為理性主義、個人主義,然而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路徑,是立足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要求、具體措施以及組織領導作出全面的戰略部署。」從某些方面說確實有為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定位其「現代性」的意思。但「現代性」不是應然的要求,而是實然的呈現。2018年9月17日《北京日報》報導,當代中國人所呈現出的價值觀,「具有較強儒家文化特點並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動力特徵的理念,如『孝順父母』『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寬以待人』等選擇頻率較高。此外,『獨立自主』『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公平正義』等帶有明顯現代色彩並具普遍價值的理念也排名靠前,為當代中國人所推崇。」這比較接近實然。
第二民族自信心提升:大陸有人盲目崇拜西方,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以為然。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摩擦」及「全面脫貧」三件大事,相繼發生,頓使越來越多中國人增長了民族自信。
全面脫貧是中國人信心的一個堅實基礎,這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作到的國家,沒有之一,從「全面脫貧」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優勢,從「全面脫貧」改變了政府和公務人員的責任,從「全面脫貧」體現了人類政治生活的本質,這是人類的理想,中共的堅持。
習近平今年3月6日出席全國政協聯組會議時說,「70後」的中國人如今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什麼是平視?一是平等地看世界,尤其是西方與美國世界,中國青年已不再把西方所有的今天視為中國應該追求的明天,中國應有自己的明天;二是心平氣和地回顧中國的工業化史,過去我們總是要國人立志報國,迎頭趕上西方列強,如今在有些領域,中國已成為西方國家追趕的標竿。中國未來的責任,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襟來敘事、來提升;所以「平視」是從消極的不自卑到積極提升自我的過程。
第三中國人組織起來:孫中山曾感慨中華民族之所以不斷經受外國帝國主義的欺侮,因為中國人是一盤散沙。習近平去年10月23日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表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組織就是分散的集中起來,離開的、逃避的動員起來,矛盾、衝突的統一起來,對抗的妥協起來,在一定的秩序之下發力。中共所說「可以集中力呈辦大事」的底氣,就是中國可以有效、快速地將960萬平公里國土上的物質,14億人口的力量,在最需要的時間,集中到最需要地方,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務。把中國人「組織起來」是以往政權都想做又都做不到的事。
四、中國共產黨塑造的政治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設計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逐步形塑出一套包含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現代政治文化。
一是集體主義下一個都不能少:集體主義是中國人的政治文化中十分突出的價值觀,在毛澤東時代講「為人民服務」,帶有強烈的官本位「人民」定義權,如果你沒有被服務,那是因為你不是官定義的「人民」;到習近平時代多次提到「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既重視集體的、大多數的利益,然而也不能放任、放棄個人的、少數的人需求,因而「人民」的定義是採用法律而非政治的規範,任何政策既以集體主義為優先,也必需考量個人的權利,當然,基礎依然是集體主義的。
二是制度性協商、監督彌補選舉政治的「民主骨疏症」:選舉式民主起初是西方學者為反封建王朝的專權,鼓吹天賦人權,迫使王朝交出統治權,逐步演化為「一人一票」普選制,看似人民決定統治者,解決了「權力合法性」問題,然而在西方實施了近兩百年後,出現重大的弊端,最突出的就是人民作主只表現在投票一刻,投完票後人民對政治完全沒有真正作主的權利,呈「民主骨疏症」現象,中共認為其統治合法性來自歷史,民主化的意義是人民如何有效參與政策制定與執行,如何有力監督政府官吏,因此,中共在改革開放後,1980年代開始強化各級政權的「政治協商」,本世紀則強化對一把手的「政治追責」和對政權的全方位監督,人民從決定統治者到決定政事和監督政府,當然此一制度仍在起步階段,對人民的政治性向的影響有待觀察。
三是以政治效能精實民本政治的新民本主義:中國傳統儒家的「民本政治」,對皇權及其任命的各級官吏,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和歷史約束力,但是畢竟是消極的,不及時的,中共建政後,一直實施共產黨領導,有相當時間以「專政黨」自居,逐漸腐敗,弊端滋生;1989動亂,東歐驟變,蘇聯解體後,中共大大警覺,先是提出「亡黨亡國」的警語,「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新世紀提出「執政黨」取代「專政黨」,並提出「提高執政能力」學習運動,「十八大」後大力「反腐肅貪」,只有一個讓人民滿意的目標,保有共產黨的江山,胡錦濤提出「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更好地結合起來」共產黨執政要「以人為本」。習近平在甫就任總書記就誓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最近更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近10年我們常常聽到習近平提及「人民」、「以人為本」,要求共產黨幹部「不忘初心」,強化共產黨為一「關注民生、保障民權、發展民主和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內容」的執政黨,此一思考的時代特徵即大陸學者徐勇所提「新民本思想」。透過執政能力,配合科技運用,高效精確地為人民服務。人民也時時監督官員,影響施政,強化了傳統儒家政治文化的新民本主義,已成為中國人認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
五、結 語
身為一位前中國國民黨的老黨員,在反共教育下成長,以往看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宣傳,心裡很有牴觸;1988年開放兩岸交流,個人在以往30餘年頻繁往來兩岸,親歷大陸全方位的巨變,不得不自省以往的「認知」,於是越來越佩服我的老師長(我服役時,一分發就入他的師之下的砲兵營,故稱之)許歷農上將的大勇,以他的經歷,依然可以在耄耋之年立足中華民族榮辱興衰,抱持中國人胸懷,明智地調整看法,如今已逾期頤,依然是我們的精神領袖。現在我堅信「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今日的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鬥中,崛起了中國,自信了中國人,現代化了中華文化,沒錯,中共一路走來犯過不少不小的錯誤,現在的中國也不完美,現在的中共依然會犯錯,但能及時糾錯遠勝於永不犯錯,未來的中共仍會犯錯,只要心中裝著人民福祉,腦中想著民族復興,就總能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調整,有效應對,轉危為機,邁向既定的目標。中國經由共產黨的努力,從可期待的現在到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人、中華文化都可心平氣和地平視世界,對話西方,超越傳統,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社論
百年中共與中國
COVID-19與台灣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