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中國經貿政策走向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中國經貿政策走向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開局年,也是「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策略開始推展的第一年,但是規劃中有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中長程發展策略,並非短期間所能見其成效。而有關擴大內需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短期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影響便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過去兩年來,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政策下,中國經濟逐漸從新冠疫情衝擊下回復增長的趨勢,惟在基數效應減退,以及外在和內部等不確定因素的衝擊下,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仍缺乏穩固的支撐力,以致未來經濟的穩定增長仍難以預期。2021年12月8-1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這一年的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2年經濟工作,基本上,新的一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仍持續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並在此一基礎上加強對資本的監管,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在萎縮,全球化遭遇逆流衝擊,生產、流通和貿易失序,面對此一新形勢,與歷次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一樣,世界各國均會採取加強內需市場,以期能維護經濟穩定的政策措施,中國亦不例外。但是與過往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不同的是,美國對中國掀起經貿和科技戰,再加上疫情引發全球產業鏈斷鏈危機,暴露了中國大陸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事實,使中國積極致力於產業和科技結構的調整和佈局,並成為「十四五規劃」的主要內涵,同時反映在近年中國經貿發展策略和調控政策上。
近年來在經濟增長下行呈長期化趨勢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一直是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最主要的政策目標,但是會針對經濟形勢的發展,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等政策目標做出優先取捨的選擇。在調控方向上,則在2019年已具體實施的「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政策基礎上,2020-2021年更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目的便在於能穩住經濟基本盤,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的穩定。
但是與過去幾年不同的是,2020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防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顯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以及擴大內需等「雙循環」發展策略主要內涵,被納入年度的重點經濟工作。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並未設定該年明確的經濟增長目標,而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規劃期間(2021-2025年)也不設定具體目標,主要是因為未來不確定和不穩定的因素很多,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既要朝著目標走下去,又不規定硬性目標,讓發展進程有一定彈性空間。
2021年中國的經濟工作仍然是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共的規劃,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定增長6%以上,但是由於內外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經濟運行並不如預期的順遂。
2019年中國GDP較上年同比增長6.1%,符合6%-6.5%的預期目標,但是經濟增長卻呈現逐年下滑趨勢,增速為29年來最低。2019年第1季經濟增長率6.4%,第2季為6.2%,而第3季和第4季增速均為6.0%,是2009年第1季以來最低的季增長。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中國經濟正常運行受到影響,2020年逐季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8%、3.2%、4.9%和6.5%,全年經濟增長率達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萎靡不振,中國經濟率先走出疫情的陰影,實屬不易。此一經濟表現是建立在精準防疫基礎上復工復產,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妥當運用帶來的成果。儘管如此,中國正面臨經濟急速下行、失業潮、債務危機、洪澇、供應鏈斷裂及糧荒等嚴峻危機,再加上美國對中國在經貿和科技領域的打壓,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2021年前3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由18.3%、7.9%,回落至第3季度的4.9%,這主要是疫情的發展、國際環境以及中國內部戰略轉換和結構調整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目前經濟運行所存在的變數,主要為:一是投資領域中,工業投資已有所回升,基建投資增速相對溫和,然而房地產投資則後勁不足,這給穩定投資帶來相當的壓力。二是消費領域,中國居民消費處於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的轉型之中,服務消費漸成主角,但疫情使餐飲酒店、文旅教育等生活服務型行業的恢復運行不均衡、不充分,消費的增長動源仍不足。三是外貿局勢的變化,諸如運費飆升和資源價格大漲,將嚴重削減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可能使出口增量不增利。
2021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目前的經濟工作,是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認知則是,「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邊主義,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宏觀經濟調控上,仍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調控目標則是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針對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的薄弱領域或關鍵問題加大調控的力度,一是要繼續面向市場主體實施新的減稅降費,幫助他們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減負紓困,恢復發展。二是要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調節,促進電力充足供應。要擴大高水平開放,多措並舉穩定外貿,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大吸引外資力度。
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2022年七大經濟重點工作任務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這些重點工作任務既有短期宏觀調控的內涵,更有「雙循環」發展策略的政策目標取向,其中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10年規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合作,是不容忽視的重點。
近年來中國實際已大幅提高研發經費,2020年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達2.40%,較2019年成長0.16%,為過去11年來最大增幅,科研經費投入總額高達2.44萬億元人民幣。「十四五」時期所設立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指標要大於7%的增長率。依7%年均增長率推估,2025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額將達3.42萬億元人民幣,而2021-2025年累計研發經費總投入將達14.99萬億元人民幣之鉅。
近年來中國內外在政經形勢發生了鉅大的變化,這是中國必須積極面對並加以因應的嚴肅課題。而與過往不同的是,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針對此一形勢的發展,提出五項「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便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產品供給保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等。
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為例,儘管2020年中國實現了舉世稱頌的脫貧成果,中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但是在這些成就背後,中國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貪污腐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及貧富分化、社會階層固化等現象。伴隨著經濟持續增長,貧富分化已成為中國日益突出的社會經濟問題。為此,2021年8月中國提出促進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要求從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先要求「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便是共同富裕,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但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防範金融風險方面,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求「完善平台企業壟斷認定,數據蒐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的政策措施,主要在於防止網路平台企業達到支配市場的情況,卻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此一政策固然有防患金融風險的目的,但卻也引發打壓金融創新的批評。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惟對資本的監管是否造成對金融創新的抑制,其分寸的拿捏標準何在?
2021年9月下旬中國出現「拉閘限電」的問題,引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此一情況的發生有既存電力結構的問題,也是疫情緩和後經濟快速增長,原材料和能源的生產無法配合,供需間的缺口推進物價上漲和企業經營成本的結果。另一方面,在「雙碳」(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加強落實「能耗雙控」政策,對高耗能企業限電、限產,並要求各省必須符合節能減排的政策目標所造成的。中國已藉行政手段增加煤碳供給,以及調高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緩解煤電供需緊張問題,同時要求各地糾正「運動式減碳」。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是在國際社會「雙碳」目標的大環境下,中國如何調整其能源結構,這是立即必須面對的挑戰。
由於疫情的發展,國際和國內經貿形勢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將影響中國的經貿走向,總結這些內外在不確定的主要因素為:
第一、從2021年經濟運行情況看來,中國經濟雖保持穩健的復甦,但復甦不同步不均衡,生產快於需求,大中小企業、傳統與新興領域復甦進程不同。近兩年平均增速較2019年仍然明顯放緩。在基數效應減退和局部疫情反彈,再加上難以預期的洪澇災害,第3季度和第4季度經濟增速已回落至5%以下,此一形勢可能會影響到2022年的經濟穩定增長。
第二、2020年中國經濟由疫情相關製造業和基建推動帶來經濟正增長,但大部分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尚未完全復甦,限制消費者信心,恐將制約經濟的正常運行。此外,外部不穩定、經濟增長不均衡,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小微企業,尤其中下游企業帶來較大壓力。近來中國已決定加大企業紓困的力度,中國人民銀行並已調降存款準備率,惟其成效仍有待觀察。
第三、在中國經濟逐漸回歸正常之際,疫情爆發以來外在形勢的變化也將制約中國經濟的運行。儘管近來歐美國家紛紛解封,使美國、歐元區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均已反彈至60上方,失業率下降,但通脹升溫,加上因經濟逐漸復甦導致海運成本上漲、大宗商品漲價,以及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都將給企業帶來相當的壓力。
第四、近年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正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以日本和美國為首的中高技術出口領域的大量市場份額逐漸被中國取代。但是由於投資經營環境轉變,中國經營成本上漲,近年來若干低技術及勞力密集產品的市場份額,有被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取代的可能。2021年以來,東南亞國家疫情爆發,其轉單效應亦將影響亞太地區和中國的對外貿易。
第五、過去一年多來,為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和人民生活的壓力,以歐美國家為主均採取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支出的扶持,一方面增添了各國政府財政負擔和債務風險,另一方面貨幣過度發行以及產業鏈緊繃將引發通貨膨脹和生產成本高漲的危機,面對此一形勢,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預期可能降低購債規模和升息,勢將造成國際資金的流動,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社論
民主峰會與拜登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