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合會祕書長與六國外長訪華說起
從海合會祕書長與六國外長訪華說起
2021年3月18-19日,楊潔篪和王毅在阿拉斯加,予以布林肯為首的美方代表,針尖對麥芒式的正氣一懟後,面對美國持續的制裁與步步進逼,這一年來,中國外交在各方面主動出擊,似乎一掃「韜光養晦」時的內斂與被動;其中以在中東方面的推進與斬獲,尤其令人有耳目一新。
長期以來,美國在推行其所謂的大中東政策時,往往藉著攪動顏色革命、策動政權更迭,對個別國家進行民主改造,並動輒以軍事干涉,謀取地緣利益。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地區的安全穩定和民眾福祉。另一方面,美國假民主之名推進的「阿拉伯之春」,不但使中東國家失去寶貴的建設機遇,還造成上百萬人死傷、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這個教訓與代價可謂既現實又深刻。此外,拜登政府從阿富汗的狼狽撤軍,無論是選擇主動退出抑或力不從心,都帶給許多中東國家震撼效果;未來美國也可能要從伊拉克撤出部分駐軍,那麼他的影響力又所剩幾何?因此,中東地區不同教派信仰間的各國,近期在對中國的外交策略上,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變化?
中國的長期耕耘 堅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是中國與別國交往的基本原則。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方針,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安全高效,以形成高水準的陸海空交流網路,俾使各國的經濟聯繫能截長補短,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也更加深入廣泛;這些作為當然也同樣能惠及中東各國。因此,中國早在該地區積極開展了「高鐵外交」,並將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承接點。隨著該倡議計畫的循序推進,因中歐班列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進一步使歐亞大陸間的經濟依賴日趨緊密。
2021年3月2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接受電視台採訪,被問及面對拜登調整相關中東政策時,中國的中東政策是怎麼樣的?王毅提出了處理地區事務的五項重要原則:堅持相互尊重、要求公平正義、實現核不擴散、共建集體安全、加速發展合作。換言之,中國主張: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不是任何人的領地。中東不應淪為大國博弈的受害者和地緣衝突的犧牲品,地區國家應擺脫大國的地緣爭奪,走出一條合作且自強之路。中國堅持要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從中東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不找代理人而是積極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路關係。
因此,若說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逐漸上升,其實正是因為這些年來,始終堅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原則使然。此外,從積極參與解決伊朗核問題相關進程,到持續推進與中東國家的疫苗合作;從加強治國理政交流,到促進文明對話等方面,中國更是以紮實行動方案、踐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主張,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展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有了這些寶貴經驗,加上得道多助,不但為中東各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模式,也體現了中東多國對中國的信任和認同。
六國外長連袂訪華 2022年1月10-14日,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土耳其、伊朗等六個中東國家的外長,以及「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秘書長,罕見地接連前往無錫,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面;各國除在涉疆等問題上力挺中國外,並預祝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行。此次六國外長的聯袂來訪,不僅是在2021年王毅七天訪問中東六國後,中國與中東地區的又一輪的密集互動;其中四個海灣國家外長的集體訪華,阿拉伯媒體就普遍認為:這「突顯了海合會成員國對中國的高度重視」。11日,埃及《金字塔報》也發文指出:中國同時迎接中東多國外長訪問,不但突顯中國在中東國家外交事務中的重要性,也同時彰顯了中國對中東事務的重視。
訪問期間,沙特、科威特、土耳其等國外長分別表示,願意強化《沙特2030願景》、《科威特2035國家願景》、《土耳其中間走廊計劃》等,以便與「一帶一路」對接;而中國也將在5G、大數據、電子商務、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和中東多國進一步拓展合作關係。此外,王毅還和海合會秘書長伊納夫舉行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將儘快完成《中海自貿協定》談判,建立中海自由貿易區、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立一個規模僅次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貿易協議,統籌推進共同的經貿利益。納伊夫進一步表示,海合會高度讚賞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所彰顯的重要影響和積極作用;他堅信:海中合作有利於海灣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並為人民帶來巨大的福祉。同時,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東的區位優勢將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動能,從而使中東地區與中國彼此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大格局有望早日形成。
正當西方就新疆問題發起抵制北京冬奧之際,這些訪華的中東國家外長,紛紛展示出和西方不一樣的「挺華」立場。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對王毅說,沙特堅定支持中國在涉疆、人權等問題上的正當立場。巴林外交大臣也說,支持中方辦好北京冬奧會,反對體育政治化。土耳其外長查武什奧盧更表示,土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且早已將「東伊運」列為恐怖組織,禁止其在土耳其境內活動,更不會允許土國境內出現反華事件。
深一層來看,也門與以巴衝突、敘利亞與伊朗核問題,都是中東地區積重難解的沉疴;半個世紀以來,在美國歷屆政府折騰下,徒讓問題愈來愈趨複雜。相對而言,無論是海合會國家,還是土耳其與伊朗,中國都與他們在各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為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雖然這些國家彼此間存在分歧,如沙特和伊朗就是死對頭,土耳其和沙特也有摩擦;但是,中國與沙特和伊朗都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各個國家也都是中國的好朋友。正當美國在中東進行戰略收縮之際,這些互有嫌隙的國家幾乎同時來到中國,不正彰顯了對中方包容萬方,調和鼎鼐,主持公道的期望與信任!
作為世界重要的石油供給地區,六國外長集體來訪,自然引發外界強烈的關注,所謂「棄美靠中」的論調,一夜之間也掀動了美國媒體。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美國國務院前中東政策顧問米勒(Aaron David Miller)強調:海合會秘書長的此次到訪,正值哈薩克斯坦的局勢面臨動盪之際,中國的目的有兩個方面。1.是在與海合會成員國,建立更緊密的能源合作關係,以確保自身供應鏈的安全。2.若從國際戰略角度來看,北京正試圖通過鼓勵這些國家聯合自強、設立多邊對話平台,把解決地區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期減弱美國在海灣事務中的影響力。
中國增大對中東的投資 2022年2月2日,上海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的「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發布報告指出:北京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經和144個國家簽署了投資與基礎建設合作項目,2021年這些項目總金額為595億美元,接近2020年605億美元的水準。然而,為了保障能源供給,中國對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建設投資,比前一年則大幅增加了360%;基礎建設合約總額也增加116%。其中伊拉克更成為2021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最主要目標,其投資和基建合約的總金額就達到105億美元;如今伊拉克已成為繼巴基斯坦和俄羅斯之後,中國一帶一路能源項目的第三大夥伴。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指出,中國大多數的能源進口源自於中東地區,而阿拉伯國家也積極拓展與中國的關係,並善加利用中國高能的開採技術。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中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中國石油第三大來源國,巴格達官員相當渴望確保中國的投資,以幫助伊拉克升級老舊的基礎建設。
2022年1月12日,敘利亞與中國在大馬士革簽署了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諒解備忘錄。「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表文章稱,中敘簽署備忘錄對於中東乃至整個世界政治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中國對敘利亞的支持,也將提高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和俄羅斯正在改變中東的權力平衡。事實上,在沒有任何峰會的情況下,中東六國外長與海合會秘書長在短短幾天內先後訪問中國,《星島日報》就發表社論指出,中東多國的外交已然「向東看」。
伊朗的「新中東」構想 2021年3月,中國和伊朗簽訂了為期25年,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今年1月19日,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到俄羅斯訪問,這是將近五年來首位伊朗總統到訪莫斯科。萊希指出:這次訪問俄羅斯,可能成為伊俄兩國在政治、經濟和貿易關係上的轉折點。同時,伊朗和俄羅斯在這個地區的互動,無疑將會確保安全並防止單邊主義。伊朗前駐莫斯科大使賽賈迪(Mahmoud Reza Sajjadi),向伊朗「法斯通訊社」指出:「(萊希)這次的訪問,表明了我們應擁有與其他國家平衡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與我們的鄰邦發展關係。」
伊朗明白的表示他的外交政策要向東看,故而邀請俄羅斯對中東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另外,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的密切合作,也都包括在這個「新中東」的構想中。21日,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在印度洋北部,舉行三國第三次名為「2022年海上安全帶」的聯合軍演。無論如何,中俄、伊朗一旦進一步結合形成「抗美聯盟」,將逐漸形成跨區域性的對抗力量,也必然會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構成越來越大的挑戰。
阿聯的「中間路線」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近來先是派出國安顧問塔赫農到德黑蘭拜訪老對手伊朗;而王儲薩伊德侯那因則在首都阿布達比和新盟友以色列總理班奈特進行歷史性會面。儘管與長期盟友美國和去年剛建交的以色列同樣採取對抗伊朗的立場,但當下在外交上卻嘗試走出一條中間路線。 這股「外交旋風」標誌著這個波斯灣國家,在外交策略上的轉向。面對伊核協議所產生的衝突,他正試圖避免一場將會捲入美國和該地區國家重大衝突的困境之中。阿聯政治分析師阿布杜拉指出:「現在是緩和局勢的時候,而不是升級。如果以色列陷在這種衝突的情緒中,我們則不會同樣的這麼做。」此外,因應美國在中東不斷的戰略收縮,阿聯的「中間路線」也是在為應對美國對中東地區減少支持預做準備。
2021年堪稱中國的「中東外交年」。在這一年中,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三次出訪中東,先後到訪10個中東國家,也彰顯出中國對發展與中東國家關係的高度重視。如今,中國已是中東許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能源購買者。
反觀美國,因頁岩油的開發不但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能源不再依賴中東,甚至有出口能源的能力;再加上自身綠能的發展、去石化能源的政策,美國與中東在經濟關係上既沒有那麼密切,甚至還成為競爭者。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無不深受其害,中國因防疫政策成功,已經成了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保持著極高的經濟成長,全球貨物生產的供應鏈已然離不開中國。因此,在歐陸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愈發明顯,以心臟地帶為核心的陸權愈趨穩固之際,無論是從經濟發展,抑或地緣戰略的角度,中東個別國家在外交政策上「向東轉」,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與方向。◆
社論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