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壇成拜登的政治舞台

評印度新德里G20高峰會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持續不斷,近來更因華為發佈新款旗艦手機Mate 60 pro使美中科技戰再次升溫,充滿硝煙味,而俄烏戰爭引發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各國均為自身利益採取自我防衛的大環境下,今(2023)年9月9日、10日,20國集團(G20)高峰會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此一原本是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的會議,東道國印度也安排了相關議程,並期能在當今國際政治風雨飄搖之際,藉「主場優勢」突顯印度在國際社會的聲量,然而美國拜登政府卻藉此一國際關注的平台,再次施展「抗中」策略,一方面宣佈將建立一項連接印度、中東和歐洲的重大基礎建設計劃,試圖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另一方面藉機拉攏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提早離開前往越南訪問,並提升兩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其圍堵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把此一為緩解全球社會經濟困局的高層聚會變調成「抗中」和圍堵中國的場域。儘管如此,從國際政經現實環境來看,拜登政府的政治意圖將難以產生作用,卻給亞太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增添不可預期的變數。

一、G20峰會起緣、運作及經濟功能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三大支柱。這三大經濟組織掌握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手上,並支配了國際經貿的規範。但是從1970年代開始,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以來,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實力版圖。1970年代中期,七國集團(G7)是全球經濟的領導國家,1976年G7占全世界GDP的61.9%,其他國家則占38.1%。到1990年代,尤其是蘇聯解體之時,G7在全世界GDP所占的比重達66.2%。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日漸增長,特別是G7以外的G20成員國占全世界GDP的比重已達24.3%,其他國家則占9.5%。隨後,由於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使G7在全世界GDP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明顯下降,隨後的發展趨勢更為明顯。

儘管新興經濟體在世界GDP總值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但是由於經濟和產業結構以及經貿話語權仍處於弱勢,以致在歷次的經濟和金融危機均面臨鉅大的衝擊。

G20的合作始於1999年為防止東南亞金融危機再次發生而建立的財政部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就國際金融貨幣政策、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世界經濟發展等問題交換意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升級為領導人峰會。2009年匹茲堡峰會被確認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雖無常設機構,但採取主席輪換制,形成了以峰會、部長級會議和工作組的三層次多元性會議。此後先後在各成員國舉行峰會。從2011年法國戛納峰會起,G20每年舉行一次峰會,標誌著峰會的機制化。

從1999年G20部長級會議誕生,到2008年G20首次峰會召開並被委以應對金融危機的重任,遂使G20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並由應對金融危機的鬆散論壇逐漸演變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G7(美、英、德、法、意、加、日)為高度發達國家的團體,2022年人均GDP均超過30,000美元,而G20則是高度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混合體,地區分佈較廣。G20成員國有三大類,一是高度發達國家,有G7及澳洲、韓國和中東的沙特阿拉伯共10個國家;二是發展中國家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即金磚五國)和印尼、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人均GDP都低於全球平均數(約1.3萬美元),有的僅2,000多美元(印度);三是區域組織,如歐盟,其成員多經濟發達國家。G20的20個成員國,國土面積占全球60%、人口占75%、國際貿易占80%,GDP占85%,(其中,G7占43%,金磚五國占26%)。

G20峰會既已是國際社會為緩解世界社會經濟困局的平台,地主國或東道主必然會針對當時的國際政經形勢設計討論的議題,並預先提出前瞻性方案。

二、新德里峰會宣言及其他具體成果

在印度新德里G20高峰會議召開之際,全球正面臨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後經濟逐漸恢復正常運轉,俄烏戰爭持續拖延,再加上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衝擊,以致國際社會正面臨產業鏈斷鏈、生態環境破壞、糧食生產危機、眾多人口處於饑餓和生存危機的困境。在此一形勢下,新德里G20高峰會設定的主題為「一個地球、一個家園、一個未來」,並提出包括糧食安全、氣候變化、貧國債務,以及俄烏戰爭等議題提供與會成員國討論。

根據G20新德里峰會「聯合聲明」(或稱「新德里宣言」)主要內涵為:

1.承諾加快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全面有效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走低溫室氣體、低碳排放、有氣候韌性、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進可持續發展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和海洋。

2.有關俄烏戰爭議題上,重申各自國家立場,強調所有國家必須避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來尋求獲取領土,破壞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和政治獨立。不允許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3.強調在烏克蘭的戰爭在全球糧食和能源安全、供應鏈、宏觀金融穩定、通脹和增長方面造成的人類苦難和額外負面影響,這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政策環境複雜化。各方對局勢存在不同看法和評估。

4.強調維持全球糧食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呼籲停止對相關基礎設施的軍事破壞或其他攻擊。對衝突對平民安全造成的不利影響深表關切,這些影響加劇了現有的社會經濟脆弱性,阻礙了有效的人道主義應對。

5.重申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為各方營造有利的貿易和投資環境。推進WTO改革,在2024年前建立運轉良好的爭端解決機制。確保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相互支援,符合世貿組織和多邊環境協定。

6.實施能源轉型,促進開放和非歧視的國際能源市場,支援建立氫能生態系統。支援可持續、負責任的關鍵原材料、半導體及技術供應鏈。選擇使用民用核能的國家將負責任地管理放射性廢棄物以促進全球核安全。

7.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重申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並考慮不同國情。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當繼續帶頭,努力實現全經濟範圍絕對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締約方應當繼續加強努力,鼓勵其根據不同的國情,逐漸轉向全經濟範圍減排或限排目標。

8.鼓勵就小米、藜麥、高梁等氣候韌性型營養穀物以及水稻、小麥、玉米等其他傳統作物加強研究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糧食安全挑戰。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促進開放公平的農業、糧食和化肥貿易。

9.繼續加強宏觀政策合作。注意到最近一些發達經濟體發生的銀行業動盪,在必要時實施宏觀審慎政策,防範經濟下行風險。財政政策將保持中期財政的可持續性。央行貨幣政策致力於物價穩定,將明確傳達政策立場,以幫助限制負面的外溢效應。

10.有效、全面、系統解決中低收入國家債務脆弱性問題。落實G20《緩債倡議後續債務處理共同框架》。歡迎在尚比亞、迦納債務問題上的進展,迅速開展衣索比亞債務處理。在「共同框架」之外,歡迎斯里蘭卡儘快處理其債務狀況。歡迎非盟成為G20永久成員,將通過《G20(杭州峰會)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等繼續支持非洲。

G20新德里峰會達致的成果主要為:其一、在糧食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低度發展國家債務、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等方面獲得基本共識;其二、非洲聯盟正式成為G20常任成員,提升其地位至於歐盟相同,擴大非盟在全球論壇平台的代表;其三、由於成員國對俄烏戰爭議題存在分歧,聯合聲明中納入俄羅斯的觀點,並未使用「譴責」字眼,以避免峰會陷入僵局,進而引發更激烈的對立形勢。

三、拜登在搞抗衡中國「帶路」

俄烏戰爭、美中關係陷於僵局,使國際政治籠罩在地緣政治風險中,以致使原本是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而設立的G20峰會,近年不斷遭遇政治議題的干擾,此次新德里峰會更在東道國印度和拜登政府的操作下,蒙上了濃濃的政治氛圍,完全偏離了經濟議題。

印度自去年12月成為G20輪值主席國後,即高調展開外交,尤其強調新德里作為「全球南方」的領袖,要藉此次峰會傳達此一概念所指涉的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和不發達國家的聲音,以期能進一步提高近年印度本已上升的國際地位。

今年1月中旬,印度主辦了「全球南方峰會之聲」邀請120多個非G20國家參加。5月,日本廣島G7峰會後,印度總理莫迪轉往巴布亞新幾內亞,主持「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峰會」(FIPIC),被視為進一步展示印度重視全球南方聲音形象。在這一系列外交工作後,印度提倡的「全球南方」概念已在西方輿論全面發酵,成為本屆新德里G20峰會的一大焦點,同時在印度的推動下,非洲聯盟升格為等同歐盟的正式成員。

近年美中博弈、俄烏戰爭,更令印度在國際上頻頻露臉,擺出「中立不結盟」姿態,在中美俄之間左右逢源,這背後當然是「帶頭大哥」美國的鼎力支持。這可由印度大購俄羅斯石油轉賣謀利而美國卻視若無睹得到印證。

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圍堵政策便是極力分化中國及其合作夥伴,一方面通過美國國會立法,試圖從法理上剝奪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植印度等國,冀取代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影響力。

在新德里G20峰會期間,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圍堵政策絲毫未放鬆。9月10日峰會結束後,拜登隨即趕抵越南訪問,會見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將兩國關係提升至越南對外最高級別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跳過了較低一級的「戰略合作夥伴」(最低一級為「全面合作夥伴」),這項外交突破被視為向中國發出政治信號。

在地緣政治劇變中,印度是被美國看好的「可信賴盟友」,讓其在印太扮演重要角色。東協和南太平洋的澳紐原有亞太對話平台,拜登卻還構建「印太經濟框架」(IPEF),突出印度洋的戰略地位,並且又把印度拉入美日澳印的「四方會談」(QUAD)安全對話機制。新德里G20峰會期間,拜登政府又提出一項「印度-中東-歐洲濟走廊」的基礎建設計劃,它涵蓋美國、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歐盟及其他國家,計劃具有三大意義,首先是透過增加能源和數碼通訊的流動,推動有關國家的繁榮;第二是協助應對中低收入國家面對的基建不足問題;第三是有助於解決源自中東的「動盪和不安全形勢降溫」。據瞭解,這項計劃涵蓋鐵路、電纜、氫氣輸送管及高速數據網路,構築一個「橫跨各大洲的綠色和數碼橋樑」,帶動歐洲與印度之間的貿易。

四、從G20峰會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

此次新德里G20峰會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首日(9月9日)會議發言,提到習近平提出的三大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稱人類命運休戚與共,應該團結合作,隨後的發言李強特別強調,「20國集團成員應該發揮表率作用,從具體的事做起,努力把當下的事辦好,當前最緊迫的就是發展問題。我們應該把發展問題置於宏觀政策協調的中心位置,建立更務實的合作機制,拿出實打實的行動,支持發展中國家更好應對減貧、籌資、氣候變化、糧食和能源安全等發展挑戰、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為共同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

在「新德里宣言」的聯合聲明中,有關解決中低收入國家債務脆弱性問題,特別指出將通過《20國集團(杭州峰會)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等繼續支持非洲。這顯現出2016年中國作為東道國的G20杭州峰會所提出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中強調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支持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開展合作,以及承諾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儘快生效等方案受到肯定,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具體表現,而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包容和公正的全球轉型」一直是中國的政策取向。事實上,在此次峰會上,擁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正式成為G20成員,中國才是第一個公開明確支持非盟加入G20的國家。

今年9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於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方案》,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方案強調「中國支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向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國際社會要堅持以開放為導向,堅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促進互聯互通,鼓勵融合發展;堅持以平等為基礎,尊重各國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堅持以合作為動力,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促進合作共贏」。

至於美國的圍堵政策是否會影響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參與全球治理?問題在於從曾經的「重建更好世界」(B3W)到「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GII),再到這次的「印度-中東-歐洲大規模基建」,美國每一次提出的口號都很吸引人,但是具體規劃、項目、時間表和投資金額都模糊不清,那就大家看著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