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明宗,來自台灣宜蘭,現在浙江省舟山市浙江海洋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這是我在大陸工作生活的第四個年頭,此前我曾經在上海大學文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去年才來到這個位於東海上的海島城市任教。
從上海到舟山,我由過去不必擔任教學工作的博士後研究員成為每週至少有四門課的教師,生活有許多改變,但是,我更願意先從這當中的不變說起。
首先,作為台灣籍教師,在我對大陸高校的勞動規定尚不很清楚的時候,上海大學已經主動按照規定為我辦理了「五險一金」,也就是「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讓我和其他大陸籍同事享有同等的勞動保障。這點,我目前任職的浙江海洋大學亦是如此。甚至,當初在辦理入職時,校方還不斷提醒我留意從上海到舟山之間社保的接續問題,深怕影響我之後退休時的權益,這讓我感到十分暖心。
其次,在上海大學期間,我所居住的是學校安排的教師青年公寓,學校為我們這些教師提供了一室一廳帶廚房和衛浴的房子,使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從事科研工作。到了舟山後,學校也為我們這些在當地無房產的教師提供三年的人才過渡房,兩室一廳並帶廚房和衛浴,租金由學校全額報銷。應該說明的是,這並不是特別針對台灣籍老師的方案,我的大陸籍同事也適用。也就是說,為了讓來自外地的教師們可以儘快融入學校和當地生活,從「住」這一源頭性問題來解決教師們的困難,幾乎是大陸高校普遍的做法。
當然,從上海到舟山不變的還有同事與學生的關心,他們知道我來自台灣,可能在許多方面並不那麼熟悉,所以經常會主動詢問我有無需要協助或幫忙的地方。
若說到舟山與上海的不同,首先當然是生活步調的差異。不同於上海作為大都市因而相對緊張的生活節奏,舟山以打造海上花園城市為發展方向,故其生活節奏紓緩鬆弛。生活在舟山,我也時刻能夠感受到與台灣相近的海島型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
舟山在歷史上,與台灣之間更有深厚的聯繫,這裡不僅是作家三毛的祖居之地,更是許許多多老兵們的家鄉。這一切,都讓我對這座城市感到格外親切。而除了生活之外,舟山與上海最大的不同是,作為一名大學裡的台灣教師,我與其他大陸同事一樣享有所謂的「編制」待遇,這點在浙江省各高校皆如此。這意味著,台灣籍老師在浙江省所享有的一切待遇與大陸籍相同,不再因為台灣籍身分而在薪資、考核、職稱評定、申報課題等另做規定。我想,至少對我而言這種「一視同仁」的感覺很重要,我不但因此在就業上獲得更多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彌了我和大陸籍同事之間的「區別」,使我們更能共情、共感。
當然,從上海到舟山最大的不同,是我成為了一名必須上課的教師。目前,我在學校裡負責「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及「魯迅研究」三門課程,教授的對象是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生。雖然,我所接觸的學生並不像過去在台灣時聽說的那般刻苦,但他們在所謂「內捲」的競爭壓力下對學習還是比較上心,想繼續讀碩士的學生佔比也很高。
最初,我有點擔心自己一路以來都在台灣受教育,不曉得在教學時會不會與學生產生「隔閡」。沒想到,學生的反響很好,還時常約我一起吃飯、討論問題。當然,為了減少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我從到大陸工作開始,就已經改用拼音和簡體字,也積極學習大陸社會的習慣用語。過去,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在另一個島嶼上與一群大學生共同閱讀、探討魯迅、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等大家的作品,而對他們來說,在入學前也沒想到自己會在學校裡遇到一名來自台灣的老師,這種緣分妙不可言。
作為一名在大陸高校任教的台灣教師,一路來我也曾遭遇過不少挫折。例如,因為兩岸論文評價體系不同,我過去在台灣的論文無法體現原有的發表級別,再加上大陸同行人數眾多,論文發表難度陡升,進而導致我在申請課題項目時常因缺乏前期成果而碰壁。
儘管如此,我把這些看作一種自我挑戰,也將之視為理解大陸、走進大陸的必經過程。在大陸高校工作四年,我不能說自己已經完全懂得這個社會,但確實在朝著更認識這個社會去努力。目前,我所認知的大陸已完全不同於過去在台灣所接收、所想像的。
我想,認識一個社會最好的方式便是放下一切的預設,親身走入其中去觀察、去體會。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朋友親自到大陸走走,到美麗的舟山群島看看,屆時,我將會以新舟山人的身分在這裡歡迎你的到來。◆
社論
舊金山峰會
美利堅今昔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去「去中國化」
青年看兩岸
追念故人
原鄉人的故事
編後